推進教育均衡,不僅要有時間表,還要有具體的指標和投入機制:比如學校建設標準、生均投入數量、教學設施投入等。對于農村等基礎薄弱地區(qū),要從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傾斜,多吃些“偏食”
教育部日前印發(fā)《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(fā)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的意見》。我國將力爭在2012年實現區(qū)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均衡,到2020年實現區(qū)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。
這一“路線圖”,讓教育均衡的實現有了可預期的目標和時間表,但仍須細化和具體化的空間。比如,“區(qū)域內”均衡是指多大范圍,一省還是一縣?“初步”均衡與“基本”均衡有何區(qū)別,有沒有具體評估指標?
主管部門將教育均衡作為工作的主要目標,合乎國情民意。但揆諸現實,教育不均衡在城鄉(xiāng)之間、城市名校和弱校之間,仍普遍存在,甚至有逐漸擴大之勢。央視《焦點訪談》日前報道,在河南開封市,僅幾條馬路之隔,“名?!钡膶W生擠擠挨挨,“弱?!眲t門可羅雀,班級被迫停辦或撤并。鮮明的對比,說明教育均衡任重道遠。
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(qū),教育資源在流失,生源也在流失。在一些農村中小學,優(yōu)秀教師紛紛遭遇“挖角”,在國家推行師資交換、特崗教師等支援農村教育的同時,一些沿海發(fā)達地區(qū)和大城市對農村優(yōu)秀教師甚至在“倒吸”。這些,都增加了“區(qū)域內均衡”實現的難度。
在此次印發(fā)的《意見》中,教育部明確指出要暫緩撤并農村中小學,學校撤并要充分征求民意。這或許可以視為糾正義務教育均衡“誤區(qū)”的第一步。
稱盲目“撤點并?!睘椤罢`區(qū)”,是因為不少地區(qū)在推行教育均衡時曲解了政策。2001年,國務院做出《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(fā)展的決定》,其中的一項內容就是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”。這一決定,原本意在優(yōu)化教育資源配置,但在政策的執(zhí)行過程中卻被很多地方“跑偏”了:一些地區(qū)打著“整合教育資源”的幌子大肆撤并學校,甚至以此作為推行教育改革的“政績”。據媒體報道,僅2004年全國就撤銷了4萬多所農村中小學。
這樣做,并未改善農村地區(qū)上學難的問題,反而留下一些“后遺癥”。比如,在去年9月,廣東恩平地區(qū)就出現了數百小學生因學校撤并拒絕上學的事件。農村地區(qū)學生輟學率出現反彈,除了厭學等傳統(tǒng)原因,更因為調整導致了就學費用的增加。而且,到新合并的學校上課,不僅意味著需要住宿費、伙食費等額外的教育支出,還增加了不少異地求學者上學途中的安全風險。
暫緩“撤點并?!?,是一種糾偏。弱校不能一撤了之,但也不能任其“弱”下去。推進教育均衡,不僅要有時間表,還要有具體的指標和投入機制:比如學校建設標準、生均投入數量、教學設施投入等。對于農村等基礎薄弱地區(qū),要從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傾斜,多吃些“偏食”。所謂均衡,不是削峰填谷,一律拉平,重點在于補短板,辦好每一所學校。
短板靠誰來補,如何補上?我們需要一個更細化、可操作、能監(jiān)督的教育均衡“路線圖”。
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
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協議授權,禁止建立鏡像
制作單位: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:西藏自治區(qū)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:850000
備案號: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: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(jié)目制作許可證:(藏)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