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熱線 0891-6325020

                數(shù)字報系

                移動端
          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西藏新聞網(wǎng) > 雪域時評

                讓西藏民歌傳遍四方

                2017年01月18日 10:25    來源:中國西藏新聞網(wǎng)    記者 鄭璐
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    

                “今天我們在一起,格桑拉,唱起吉祥的頌歌,格桑拉……”

                西藏民歌,尤如光芒萬丈中展翅飛翔的雄鷹,每當看到其身影,就讓世人更加向往雪域高原這片神奇的土地。隨著時代變革,西藏民歌內(nèi)容、形式和風格也愈加多元化,加之音樂商業(yè)化運作對西藏民歌資源有了更加深入和廣泛的挖掘,也捧紅了許多歌手與歌唱組合。面對新形勢,如何把優(yōu)秀的西藏民歌更好地傳承和發(fā)揚,是相關單位和專業(yè)人士要認真思考的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  首先要在保留原生態(tài)語言和風格的基礎上,進行適當包裝。很多藏族歌手聲音條件非常好,選擇的曲目也能充分表現(xiàn)出當?shù)氐牡赜蛭幕厣?,但是如果不借助“東風”——包裝,那么西藏民歌可能會陷入“藏在深閨人未識”的窘境。所以,筆者認為,民歌的發(fā)展務必要在保留自身基本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包裝,運用樂器、舞臺燈光、音響效果等手段,讓民歌內(nèi)涵更加豐富、更具生命力,更好地滿足聽眾的視覺和聽覺要求。

                其次,要進一步加深對本土文化的學習。西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(tǒng),無論是民歌歌唱者,還是作曲、作詞者,在創(chuàng)作和演繹歌曲的過程中,應充分運用深厚的文化基礎,將博大精深的西藏文化融入音樂中,包括在創(chuàng)作和學習的過程中,加入傳統(tǒng)的文化教育,例如西藏社會文化史、西藏人文地理等,盡量讓作品不要在知識面上有所欠缺。只有進行深加工的作品,歌唱起來才能更加彰顯文化的魅力。

                第三,唱歌者要進行科學發(fā)聲。將美聲唱法的柔美與技巧、通俗唱法的自然真切等與西藏民歌高亢嘹亮的風格相結合,既要考慮到曲調(diào)的規(guī)律,又要掌握好咬字吐字的技巧,讓歌聲更加多元、厚實、持久和動聽。此外,科學發(fā)聲,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歌唱者的聲帶等發(fā)聲器官,讓音色保持年輕、健康的狀態(tài)。

                愿西藏民歌之路越走越廣,將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!

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劉金鵬    

          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聯(lián)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(xié)議廣告服務

                  中國西藏新聞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協(xié)議授權,禁止建立鏡像

                  制作單位:中國西藏新聞網(wǎng)丨地址:西藏自治區(qū)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:850000

                  備案號: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: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(jié)目制作許可證:(藏)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(wǎng)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

                 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少妇喷水,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,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,精品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 欧美 亚洲 免费看国产成年无码a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