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熱線 0891-6325020

                數(shù)字報系

                移動端
          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西藏新聞網(wǎng) > 援藏

                人民日報援藏干部崔士鑫:一樣的事業(yè)一樣的家

                2015年09月09日 11:01    來源:人民網(wǎng)    
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    

                崔士鑫,現(xiàn)任人民日報社總編室副主任。2007年7月,受報社委派到《西藏日報》開展對口支援工作,曾任西藏日報社第一副總編輯。在為期三年的第五批援藏結束后,他又選擇轉為第六批援藏,為雪域高原繼續(xù)奉獻。在他的努力下,《西藏日報》策劃的“雪域邊線行”報道,榮獲2009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,成為西藏日報歷史上的第一次,也是西藏新聞界獨立策劃的報道獲中國新聞作品最高獎的第一次。

                在西藏自治區(qū)成立50周年之際,6536號檔案選取了記錄人民日報援藏同志援藏經(jīng)歷的文章,獻給那些為雪域高原繁榮發(fā)展做出奉獻的人們!

                初入西藏,連續(xù)值夜班3個月

                2.webp.jpg

                崔士鑫在辦公。

                1995年,孔繁森逝世一周年之際,崔士鑫第一次來西藏,當時身體適應比較好,西藏的壯美河山也在他心里打上深深烙印。

                2004年,作為《人民日報》時政記者的崔士鑫就開始報名援藏。2007年援藏夢想終于實現(xiàn)。

                已有18年工作經(jīng)歷的他,當時,對人民日報社的各種編采業(yè)務已相當熟悉?!段鞑厝請蟆纷鳛樽灾螀^(qū)黨報,與《人民日報》有許多共同的特點,這成為他做好援藏工作的“先天優(yōu)勢”。

                2007年8月2日,崔士鑫正式到西藏日報社報到上班。當年的7月1日,《西藏日報》剛剛改為彩報,新上了方正文韜和飛騰組版系統(tǒng),而《人民日報》早在2000年已開始使用這兩個系統(tǒng),對相關流程極為熟悉的崔士鑫,很快把《人民日報》的編報經(jīng)驗融入到《西藏日報》的工作中。積極發(fā)揮著聯(lián)系人民日報社與西藏日報社的橋梁與紐帶作用。

                在人民日報社就經(jīng)常上夜班的崔士鑫,對凌晨一兩點休息已習以為常。只身來到西藏的他,克服心跳加劇、睡眠不沉等高原反應所引起的種種身體不適,一開始就連續(xù)上了近3個月的夜班,一直到2008年的春節(jié)前夕。

                他不知疲憊的奉獻與拼命地工作由此開始。

                帶來“欄目立版,言論帶版,策劃強版”理念

                33.webp.jpg

                2008年6月7日察隅僜人村和中印邊界。

                來到西藏日報社以后,崔士鑫很快意識到,《西藏日報》缺少好的欄目與言論,版面缺少統(tǒng)一風格與指導性。在這些方面,《人民日報》有現(xiàn)成的經(jīng)驗。經(jīng)過調(diào)查研究,他提出了“欄目立版、言論帶版、策劃強版”的思路,把《人民日報》的好經(jīng)驗好作法帶過來。

                隨著媒體同質(zhì)化的日益加劇,言論顯得尤為重要,針對《西藏日報》改版后出現(xiàn)的問題,崔士鑫一方面提出以欄目定版面,用欄目規(guī)范版面內(nèi)容與形式,減少編輯安排版面內(nèi)容的隨意性。同時,他還一手創(chuàng)辦了“雪域熱評”欄目,日后發(fā)展成為《西藏日報》言論方面的王牌欄目。同時也為《西藏日報》培養(yǎng)出一批寫言論的高手。

                混日子、等時間,無異于浪費生命

                44.webp.jpg

                2009年8月21日賽牦牛梁兼銘給崔士鑫拍的照片。

                2008年9月3日薩嘎縣甲諧。

                2010年4月,全區(qū)援藏干部座談會上,西藏自治區(qū)黨委書記張慶黎要求,援藏干部要當“主人”而不當“客人”; “特別”而不搞“特殊”;當“學生”而不當“先生”;當“運動員”而不當“裁判員”;當“公仆”而不當“老爺”。

                對援藏干部的要求,崔士鑫這樣看,“這個要求很有針對性。一方面,確實有部分人對援藏干部有偏見,認為是來‘鍍金’,獲得一個經(jīng)歷或職務上的提升,另一方面,也不排除有個別援藏干部抱著不正確的態(tài)度來西藏,混上兩三年日子就走,不是真正想干事,能應付就應付?!?/p>

                “一個人一生正常工作時間也就三十年,三年就是一生工作時間的十分之一,混日子不只是對國家、對社會,對自己也是巨大損失?!痹诖奘况慰磥?,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,都要把工作干到最好。

                “所以,我不能浪費我的時間,每天我都要為這個崗位做出點事情,真正干出一點業(yè)績。那怕是在西藏一年,我也要好好珍惜?!贝奘况螌ψ约河刑貏e的要求。

                策劃“雪域邊線行” 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

                2008年,來到西藏的第二年,正值改革開放30年。為反映西藏自治區(qū)30年來的變化,崔士鑫主導策劃了“雪域邊線行”,歷時三個月左右,20多名記者參與,走過了西藏與各國及其他省區(qū)接界的33個縣(區(qū)),這是到那時為止,《西藏日報》最大型的采訪活動。派出的5個記者組,他自己就帶了4個組。

                55.webp.jpg

                2008年9月10日在定日看珠峰與曲德寺。

                由于西藏的改革開放,不但是向境外開放,最重要的是向內(nèi)地開放,與全國經(jīng)濟連為一體。因此,他帶領記者們從林芝地區(qū)與云南、緬甸交界的察隅縣開始,按藏傳佛教順時針的方向,依次報道西藏33個“邊線”縣(區(qū))最有特色的民族風情、地方特色、風景名勝等在改革開放30年中發(fā)生的程度不同的變化,多視角、全方位,生動全面地反映雪域高原30年的變遷。

                2009年,這組報道獲得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。當年11月,崔士鑫作為獲獎者代表,在全國表彰大會上作了大會發(fā)言。

                《西藏日報》的新聞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,這在《西藏日報》歷史上是第一次。從西藏區(qū)內(nèi)媒體完全獨立組織采訪、刊播的角度,也是西藏新聞界歷史上的第一次。

                為西藏和平解放60年策劃“重走進藏路”

                2010年9月29日邊壩金嶺鄉(xiāng)。

                2010年9月,在慶祝昌都解放60周年之際,崔士鑫牽頭組織策劃了“慶祝昌都解放6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”的宣傳報道計劃。

                為了重溫解放軍進藏這一可歌可泣的歷史,反映解放軍進藏路上60年來所發(fā)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,在這組策劃中,專門安排了一個“重走解放軍進藏路”的系列報道。

                崔士鑫用了兩個月的時間,首先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,摸清了當年解放軍進藏的具體線路,了解解放軍經(jīng)過的地方發(fā)生過哪些故事,并要求記者們通過新舊對比,找見證人談感受。這樣的報道,“死的歷史”變活了,文章也有了歷史縱深。這次大型報道活動,最后共產(chǎn)生了54篇不同地點的故事報道。有人,有事,有今昔對照,既有可讀性,又有故事性。當年解放軍的進藏路線,主要走的是自古以來的“騾馬驛道”,極為險峻難行。后來沿著這些騾馬驛道所修的土路,對于機動車來說,更是驚險無比。一路上,他們翻越了對于“老西藏”來說都談路色變的丹達山、查達拉山和益達拉山。在翻越丹達山時,在山頂還遭遇了漫天大雪。

                在驚險狹窄的山路上盤旋行進時,抬頭是看不到山頂?shù)谋P山路,低頭是看不到底的萬丈懸崖。窄窄的土路邊,經(jīng)??梢钥吹綐酥局抢镌熊囕v墜入山谷、車毀人亡的一條條追魂經(jīng)幡。每次錯車,同行的年輕記者都要屏住呼吸,甚至閉上眼睛、捂上耳朵。由于路途遙遠,他們有時還要居住在條件差、夜里時常有狗熊出沒的鄉(xiāng)村。但是他們克服了對驚險山路的恐懼和其他種種困難,實地采訪了解放軍當年所經(jīng)過的峽谷里的村莊、山脊間的牧戶,實地感受60年來這些地方發(fā)生的變化。

                原來,今年中央媒體將進行的“重走進藏路”的報道,就是源自崔士鑫他們?nèi)ツ甑膭?chuàng)意。他很高興把自己的策劃方案奉獻出來,為中央媒體所認可并實施。

                “一次援藏,一生情緣”

                “第五批快結束時,本來已準備回京。2009年赴京參加頒獎會時,西藏日報報社領導來電話,表示希望我再續(xù)三年,當時有點猶豫?!?/p>

                崔士鑫告訴記者他再次留西藏的真實感受,當時他和愛人商量再援藏三年,“只要你身體適應,愿意留就留下吧?!睈廴擞眠@句簡單的話語對他的選擇表示支持,也讓他很感動。

                2009年9月26日崔士鑫與妻子在神山崗仁波齊。

                西藏的歷史文化沉淀豐厚,藏文經(jīng)典僅次于漢文,對西藏歷史文化比較感興趣的崔士鑫,留藏就意味著有更多時間研究西藏歷史文化,這是個絕好的機會。

               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,藏傳佛教對周邊影響很大,對這些問題研究透了,對其他民族問題也是有借鑒意義的?!焙髞恚谖鞑仄陂g,他研究完成的博士論文也被他的博士生導師視為“水平最高的論文”,不僅是論文本身“水平高”,也因為完成論文的地點“海拔高”。

                援藏是一筆極其豐厚的人生閱歷

                崔士鑫的藏語名字:多吉赤烈。

                “我沒有辜負《人民日報》的期望,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,自己很高興能為《西藏日報》的發(fā)展幫上一些忙,出了一些點子?!?/p>

                談到援藏收獲,崔士鑫說,“對我個人成長而言,鉆研了一些帶有一定專業(yè)性的知識,從新聞專業(yè)角度說提高很大,也有了自己研究的領域;從管理經(jīng)驗上,從原來的一個簡單的編輯或記者,到現(xiàn)在有機會搞綜合策劃指揮,甚至行政管理和事業(yè)發(fā)展等等,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。援藏在人生歷程中是一筆極其豐厚的閱歷和財富。”

                “剛開始來西藏時,當時孩子還小,剛上初中,在照顧家人方面有很大壓力。三年后,再次援藏,考上高中的女兒也住校了,負擔輕了許多?!?/p>

                有到外地出差或回北京的機會,崔士鑫總把機會留給很少外出的同事們,他的身心已融入《西藏日報》的事業(yè),完全把西藏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。他吃住在西藏日報社的院內(nèi),上夜班時,辦公室就是他的家。

                崔士鑫還有個好聽的藏語名字——多吉赤烈。

               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之際,崔士鑫說,“西藏60年發(fā)展很快,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,西藏應抓住契機,在十二五期間更上層樓。”

                這,就是一個以《西藏日報》為家的媒體人的赤子情懷。

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程利娜    

          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聯(lián)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(xié)議廣告服務

                  中國西藏新聞網(wǎng)版權所有,未經(jīng)協(xié)議授權,禁止建立鏡像

                  制作單位:中國西藏新聞網(wǎng)丨地址:西藏自治區(qū)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:850000

                  備案號: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: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(jié)目制作許可證:(藏)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(wǎng)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

                 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少妇喷水,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,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,精品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 欧美 亚洲 免费看国产成年无码av